一元羧酸和多元羧酸酸性比较-南昌四月梵医药科技有限公司
Website Home
3.电子效应(1)诱导效应某一原子或基团的极性引起电子偏移可沿着σ键向某一方向传递,称为诱导效应。诱导效应在传递过程中迅速减弱,一般三个原子以后已很微小,可忽略不计。诱导效应的正负以H为标准,如吸电子能力较H强,叫吸电子基,用—I表示。如吸电子能力比H弱,称给电子基,用+I表示。其大小可通过取代乙酸的酸性变化来衡量。各基因吸(给)电子次序如下:—F,—Cl,—Br,—I,—OCH3,—OH,—C6H5,—CH=CH2,—H,—CH3,—C2H5,—CH(CH3)2,—C(CH3)3。【例5】比较ClCH2COOH(Ⅰ)、CH3COOH(Ⅱ)、CH3CH2COOH(Ⅲ)三种化合物的酸性。解:吸电子能力—Cl>—H>—CH3;取代基吸电子能力大,使酸根负离子稳定,酸性大;故酸性次序为(Ⅰ)>(Ⅱ)>(Ⅲ)。羧基中的羟基O—H断裂,电离出氢离子,所以羧酸显酸性我只说酸性:CCl3-COOH>C6H5COOH>HCOOH>CH3COOH>R-COOH(n>1)其中,三氯乙酸是强酸羧酸不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。只有乙二酸可以和酸性高锰酸钾反应得到二氧化碳、水、Mn²⁺。草酸根具有很强的还原性,与氧化剂作用易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。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(KMnO₄)溶液褪色,并将其还原成2价锰离子。高锰酸钾氧化性强,可以将伯醇、醛、芳环侧链的烷醇、醛、芳基氧化成酸,由于在酸性条件下氧化选择性差,多在中性或碱性中使用。在羧酸分子中,羧基碳原子以sp²杂化轨道分别与烃基和两个氧原子形成3个σ键,这3个σ键在同一个平面上,剩余的一个p电子与氧原子形成π键,构成了羧基中C=O的π键,但羧基中的-OH部分上的氧有一对未共用电子,可与π键形成p-π共轭体系。过氧乙酸只能算是过氧化氢的酰基衍生物,而不是羧酸。(酰基就是-CO-,C和O之间为双键)不一定,HClO,H2CO3,HCN,H3BO3,也有很多酸酸性小于醋酸,甲酸等等羧酸。但是大多数无机强酸在水中完全电离,那么,羧酸就没法比。希望对你有帮助O(∩_∩)O~碳酸实际测得的PK1=6.36,比一元脂肪羧酸的酸性要弱.但这一测定是建立在溶于水的二氧化碳都以H2CO3的形式存在.但这是不真实的.实际上大多数CO2是与水的松散结合物的形式存在,所以应该采用H2CO3的活度来校正,这样就得到碳酸的PK1=3.7.比一元脂肪羧酸的酸性要强.上面的意思是:在碳酸中存在以下平衡:CO2+H2O==H2CO3---K1H2CO3===H++HCO3---K2总的平衡为:CO2+H2O==H++HCO3----K3=K1*K2PK3=6.36PK2=3.7通常测定出的碳酸的酸性是CO2+H2O==H++HCO3-表现的,小于羧酸的酸性而实际碳酸的酸性应该是H2CO3===H++HCO3-表现的.大于羧酸的酸性.我们为什么看到HCO3-与羧酸反应是因为平衡移动的结果.羧酸电离出的H+使碳酸溶液中的平衡向生成CO2方向移动的结果.蜜蜂(新手)朋友所说的碳链越长,electron-donatinginductiveeffect越强,酸性越弱。长到一定程度后就比碳酸还弱了。”有一定的道理,但实际上又把碳链的长度增加与羧酸的酸性的减弱关系过于“线形化”了。当碳链长到一定的时候,这种关系几乎就消失了。可溶于水的一元脂肪羧酸的PK都是小于6.36的,就是说比实际测得的碳酸的酸性要强.碳原主数大于12的一元羧酸已经不溶于水了。其酸性大小已没有多大的意义。但PK仍然小于6.36。因为在这些羧酸的钠盐溶液中通入CO2并没有看到有沉淀产生。